萧县皇藏峪国家森林公园(选自萧县人民政府官网)
晋国与楚国的邲之战是楚庄王登顶霸主的关键一战,战后的连锁反应就是“萧溃”,皖东北地区又一块土地被楚国占有。晋楚邲之战和楚灭萧之战产生了系列成语典故,其中“河鱼腹疾”说的就是楚人灭萧的安徽故事。
安徽历史上曾有两个萧国。夏商时期的萧国为嬴姓,始封之君萧孟亏为秦国祖先伯益后裔,大约在夏朝后期被封于萧。商汤兴起后,萧国向商汤称臣。西周建立,萧国归附王室。周武王去世后,纣子武庚勾结“三监”以及东夷一些部族叛乱,周公东征平叛胜利,将“条氏、徐氏、萧氏、索氏、长勺氏、尾勺氏”等“殷民六族”分封给鲁国,其中“萧氏”即嬴姓萧国。
嬴姓萧国灭亡后,萧地归宋国所有。公元前682年,宋国内乱,南宫长万杀宋湣公,拥立公子游,宋国诸公子逃亡萧邑,被萧叔大心接纳。大心是宋戴公后裔,时任萧邑大夫。大心聚集诸公族人从萧邑出兵,攻进国都,杀死公子游,拥立宋桓公。宋桓公于是将大心封于萧,建立子姓萧国,属宋国附庸,次年得到周天子承认。古萧国城址位于今萧县城北15公里的圣泉镇,因地处黄泛区,经2500余年的黄河泛滥冲击和沉淀,早已沉埋地下。
晋楚两国长期争霸,楚国一直处于下风。公元前597年夏,因郑国叛楚附晋,楚庄王出兵攻郑,围城3月。在战争进程及善后处理上,产生了许多成语。“肉袒牵羊”表示古代的一种投降仪式;“唯命是听”形容完全听从命令,让做什么就做什么;名列前茅比喻成绩突出,由“前茅虑无”延伸形成;“见可而进,知难而退”是根据实际情况决定进攻和退却;“筚路蓝缕”形容创业艰辛;“民生在勤,勤而不匮”比喻生计宽裕在于勤劳;“刚愎不仁”比喻固执傲慢,待人苛刻;“困兽犹斗”比喻陷于绝境,濒于失败的人也要拼命抵抗……
邲之战获胜后,楚庄王兵不卸甲,乘胜出兵攻打萧国,宋国联合蔡国前往解围。因楚军轻敌,联军获胜,楚臣熊相宜僚和公子丙被萧军俘获。楚庄王急忙向联军求和,承诺只要联军不杀俘,楚军将立即撤退。萧国将领被胜利冲昏头脑,坚持将俘虏杀害,楚庄王盛怒之下,增加兵力,“遂围萧”。
楚大夫申叔展和萧大夫还无社是朋友,城墙外的申叔展与城楼上的还无社对话,因两军对垒,不便交流。申叔展想救还无社,就问“有麦麹吗?”还无社说没有。申叔展又问,“有山鞠穷吗?”还无社还是回答没有。时值寒冬,麦麹和山鞠穷都是御寒药物,申叔展暗示还无社面临死亡威胁,可是还无社两次都没听懂,于是申叔展再问:“河鱼腹疾奈何?”还无社这才明白,便说:“那请从枯井里救人吧!”申叔展明白对方用意,于是说:“井上盖些茅草!”
当夜,楚庄王冒着严寒巡视三军,楚军将士被激励,纷纷求战,于是楚军发动进攻,萧国被一举攻灭。申叔展随即在城中寻找到盖有茅草的枯井,将还无社从井中救出。“河鱼腹疾”后来成为比喻腹泻的成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