手术是挽救生命的重要手段,但手术室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隐藏风险。据统计,全球每年约有700万患者因手术并发症而死亡(WHO数据),其中许多问题可通过规范的安全护理措施有效避免。本文将探讨手术室安全的重要性,并详细阐述相关安全护理措施,以确保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安全。
一、术前:充分准备,防患未然
1.术前访视与评估:收集患者详细资料涵盖疾病史、过敏史,手术史等,判断患者对手术的耐受程度,提前发现潜在风险。
2.术前准备齐全:做好手术室内的设备、器械、敷料、药品等的准备工作,依据手术准备清单,逐一核对手术器械、敷料、缝线、特殊耗材等,确保数量准确、质量合格、功能完好,如关节置换手术,需确认假体型号、配套工具无误。检查麻醉机、监护仪、电刀、吸引器等设备性能,保证术中正常使用。
3.核对确认手术信息:
(1)确认患者身份:手术医生、麻醉医生、巡回护士共同进行三方核查。通常使用至少两种独立的身份验证方式,核对患者姓名、住院号等基本信息及腕带。对精神疾病、意识障碍、语言障碍、婴幼儿等特殊手术患者,佩戴好身份识别标识的腕带,同时患者家属一起参与身份确认,以确保正确的患者。
(2)确认手术部位和手术方式:手术团队与患者一起确认手术部位,还需核对手术方式,确保正确的手术部位和手术方式。
4.心理关怀疏导:通过人文关怀,缓解患者紧张焦虑,避免不利情绪的影响。
二、术中:精准守护,细节制胜
1.严格执行手术物品清点:手术开始前、关闭体腔前、关闭体腔前后、缝皮后至少四次清点,每次清点结果需准确记录,如有差异立即查找,严防手术物品遗留患者体内。
2.感染控制: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规范,确保无菌区域不受污染。严格执行手卫生,正确进行患者手术区皮肤消毒,最大限度减少手术部位相关感染。
3.密切病情观察监测:持续观察仪器设备参数,确保其在正常范围,实时监测患者心率、血压、血氧饱和度等,时刻关注患者及数据变化,一旦出现异常如监护仪显示的心率、血压波动超出设定范围,及时检查设备及患者情况,并立即告知医生并配合处理。
4.合理摆放体位:术前评估患者,依据手术类型摆放体位,既要满足手术操作需求,又要避免身体局部受压过久,针对不同体位需求应用相应的体位用品对患者进行保护。
5.低体温预防:通过术中监测患者体温,控制适宜的环境温度,采取被动保温和主动加温措施,保持患者术中体温维持在36℃以上
6.确保用药和用血安全:执行用药输血时,确认医嘱,双人核对,三查八对,检查药品名称、剂量、批号、有效期、用法、配伍禁忌等,现配现用,确保安全。
7.病理标本送检:手术标本产生后即刻核对记录,标本容器外注明标本信息;常规病理组织使用10%福尔马林浸泡固定;冰冻标本产生后即刻送检,不用固定液固定。
8.避免意外伤害:采取相应针对性措施,避免患者跌倒坠床、烧伤或灼伤、低温烫伤、医疗器械相关性损伤等意外伤害发生。
三、术后:平稳过渡,促进康复
1.患者状况评估:检查患者皮肤完整性,尤其受压部位有无压伤;查看伤口包扎情况,确认管道固定良好、通畅;评估患者意识状态、肢体活动等,及时发现潜在问题。
2.平稳护送转移:术后护送患者回病房或重症监护室途中要观察病情,注意保暖和隐私保护,还要确保搬运过程平稳,防止引流管脱落、伤口裂开等。
3.详尽交接病情:进行全面交接,包括手术方式、术中情况、用药、出血量等,确保病房护士对患者状况有清晰了解,以便后续护理。
综上所述,手术室安全是保障患者生命和健康的关键环节,通过实施规范的安全护理措施,能够有效提高手术安全性,避免手术室安全风险的发生,减少手术室护理的差错事件,提升患者的整体治疗体验。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与医疗安全意识的提升,手术室的安全管理在未来将持续受到重视,成为确保患者安全的重要保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