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华茶文化,千百年来就像空气、阳光,时刻萦绕、聚焦着人们,形影不离,普及民间,生机勃勃。
唐宋时期有人迁徙,邻里要“献茶;有客来,要敬“元宝茶”;定婚时要“下茶”,结婚时要“定茶”,同房时要“合茶”。类似传统随着时代节拍,一直在发展、赓续。报载,至今在我省岳西县,茶还在青年男女交往中充当“月老”,小伙子常把茶当作谈情说爱的代名词,岳西山歌唱道:“小姐子,叶底花,无事出来吃盏茶”,姑娘们也把茶作为感情交流的纽带,常唱“山泉溪旁是我家,郎若闲时来吃茶”。如此种种,流传在岳西民间的茶歌、茶舞、茶戏、茶诗里,极为丰富。
自古诗家多茶客。茶与历代大德高贤品性合拍,久而久之成了良朋好友。茶圣陆羽爱茶煮茶,潜心研究,著成《茶经》。“茶之为用,味至寒,为饮,最宜精行俭德之人。”这是《茶经》开宗明义的一句话,也是整部《茶经》的灵魂。陆羽在这里把人与自然、人与社会的关系浓缩在一杯茶中,把自然界的造化升华为一种形而上的文化。
饮茶之风,始于佛门。唐开元年间,泰山灵岩寺大兴禅教,“学禅,务于不寐,又不夕食,皆许饮茶,人自怀挟,到处煮饮”。民间普遍效仿。茶与禅开始结合。“古寺垂帘语寂寞,禅茶僧饭暮萧萧”。历史上许多名茶往往都出自禅林寺院。乃因山寺茶园均在高海拔的阳虚阴燥之处,缭绕云雾,芬芳幽兰,随风弥漫,滋润茶树,沁入叶茎。史载,苏东坡一次带几个侍女游山玩水,行至山脚,天热口渴。抬头一看,半山腰是一座经常往来的寺庙。他唤过一侍女,叫她戴上草帽,穿上木屐,到寺庙取件东西。侍女问何物,苏不语。侍女来到寺庙,和尚认识她是苏东坡的侍女,问她何事,侍女只说先生要她这般来取东西。和尚想了想,头戴草帽,脚穿木屐,“人在草木中”,是个“茶”字,便拿出茶叶让侍女带回。苏轼算得上“半个”佛门中人,深晓对方知其茶意禅心,故造出如此亦庄亦谐的茶字谜,为丰富多彩的茶事增色添晖。
禅茶一味。鲁迅先生说过,中国茶是要“品”的。“人散后,一钩新月如水,芦帘幔卷,扑面而来的是幽深的夜色和浓浓的回味。”丰子恺一幅漫画里的题款将茶境、禅境表述至极佳。“回味”是“心证功夫”。茶,品人生浮沉;禅,悟涅槃境界。史上曾有个著名的“三字禅”公案,据《五灯会元》记录:唐时很多人向赵州观音寺高僧从谂法师求学禅道,法师对前来求道者,皆以三字作答:“吃茶去!”古今大德皆猜议纷纷,称之玄机深奥,无迹可寻。于是,“吃茶去”便成了“三字禅”公案。其实,从谂法师的“吃茶去”是句很平常的话,本意是告诉求道者,“平常心是道”,道就在“吃茶”等日常生活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