通版阅读请点击:
展开通版
收缩通版
当前版:A12版
发布日期:
插秧
□焦水奇
  “稻草捆秧父抱子,竹篮提笋母怀儿。”清代文人方苞的这副趣联,总能在不经意间勾起我对插秧岁月的怀念。
  五月的乡村最为忙碌,人们既要忙着收割油菜,又要赶着插秧。一垄垄绿油油的秧苗,是谷雨时节播下的。经过农人的悉心照料,它们已然长成,如同待嫁的姑娘,即将奔赴水田,开启独立生长、孕育丰收的旅程。
  天刚破晓,农人们便匆匆赶往秧田拔秧。他们弯腰如弓,动作娴熟,讲究眼疾手快。拔起的秧苗在手中迅速聚拢成束,再用泥水冲洗根部,以减轻运输重量。稻草捆扎后的秧苗,宛如一排排青苗卫士,整齐地立在水田中。
  插秧是农事里至关重要的一环,容不得半点马虎。插秧也是实打实的苦差事。晴天时,即便戴着草帽,也难免被烈日晒脱一层皮;雨天里,身披雨衣,仍躲不过内汗外雨的双重“洗礼”。
  插秧看似简单,实则大有学问:农人下田时,需摆出“七星阵法”,脚退身移间,将秧苗横平竖直地插入田中。经验老到的插秧能手,不仅能让秧苗排列整齐,还能做到脚踏无痕,只留下一片规整的绿浪在水田中荡漾。
  如今,机械化耕作已逐渐取代了传统插秧,但插秧所蕴含的哲理却历久弥新。我常以“万事只求半称心”自解,这份豁达,正是从插秧哲学中汲取的力量。农人在耕作中学会接纳风雨无常,领悟“谋事在人,成事在天”的智慧;我们在人生路上,也应在得失间保持从容,在进退中坚守初心。毕竟,每一次俯身耕耘,都是对未来的深情期许;每一次看似后退的脚步,都在为生命铺就前行的道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