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华锋,今年35岁,来自中国厨师之乡——绩溪,如今是披云徽府合肥政务区店厨师长。从端盘子到厨师长,这条路,周华锋走了12年。未来,周华锋希望继续守在厨师岗位上,致力于徽菜的挖掘、传承与创新,通过徽菜让人们享受到的不仅仅是美味,还有徽州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。
厨师之路从端盘子开始
绩溪徽厨,在餐饮界,已是一个响当当的品牌,周华锋很小的时候就知道家乡是“中国厨师之乡”。“可以看出来啊,老家做厨师这个职业的非常多。”周华锋说,自己是从小听着“厨师高薪职业,永不失业”的广告语长大的。
初中毕业后,周华锋在绩溪县高级徽厨学校学了两年,然后继续拜师学艺闯荡江湖。周华锋回想学徒时,厨房里“人丁兴旺”,“那时候,跟着学的人多,一个师傅要带几个徒弟,想练手就得机灵点,抢着去做。”周华锋从端盘子开始,切菜、配菜再到掌勺,一边做一边钻研徽菜烹饪手艺。周华锋想学真本事,常常下班了也不愿意走,磨着要师傅教手艺。“臭鳜鱼怎么腌制,就是下了班,跟着师傅学的。”
在学徒时,刀功不到家,切菜切到手,是常有的事,裹上一个创口贴接着干,第二回切到的很可能仍是创口贴的位置。有一个教训,让周华锋一直铭记着。学徒期间,有一次他包在手上的创口贴滑落,一个没注意,竟混到了菜品里,端上了桌,引发顾客投诉。“店长、厨师长当时就去道歉,并且一桌免单了,由我们后厨承担赔偿。”周华锋被重点批评,并罚款。
此后,周华锋知道,在厨房的一方天地里,要减少这样的教训发生,勤学苦练是不二法门,“就是狠练刀功,其实不论什么行业,做久了都会熟能生巧。”十多年的厨师生涯,周华锋在刀功上,早已游刃有余了。
守正创新发扬光大徽菜
从厨师学校毕业后的十年间,周华锋呆过多个徽菜店学本领,不仅是绩溪本地,黄山市三区四县,基本都出现过周华锋的身影。此后,则去江浙做厨师,最后来到合肥继续做徽厨。如今,他已是中式烹调师二级技师,被安徽省烹饪协会授予中国徽菜大师荣誉称号。
但不管走到哪,儿时印在味蕾上的味道,一直是周华锋烹饪徽味的源泉。“绩溪十碗八”,是当地婚嫁丧娶宴席中必备菜品,也是周华锋从小吃到大的味道。还有小时候,周华锋跟着家人上山干活,回来时,一缸“干锅炖”,最能犒劳疲惫的身体。“早上拌好调料,装在茶缸里,放在火篮上文火慢炖几小时,吃起来,肥而不腻,吃完嘴上还抹油。”
儿时的味道,难以忘怀。这些当地的常见菜品,逐渐成了周华锋端给顾客的拿手好菜。周华锋用“干锅炖”的原材料,用现代手法烹制了“红烧皖南黑猪肉”,频被顾客点单,受到顾客夸赞。“特别是老顾客吃得多,说一吃就知道是黄山来的正宗黑毛猪。”周华锋说,把好徽菜原材料关,是他一直坚持在做的事。
周华锋还会在徽菜的基础上,创新一些菜品。比如,将黄山臭鳜鱼和广式酥皮结合,制成“一品香酥臭鳜鱼”,获得了第六届全国饭店业技能竞赛总决赛金奖。他还将黄山石耳与八公山豆腐相结合,制成石耳豆腐丸、石耳豆腐角,也颇受顾客欢迎。
厨师,是一门辛苦的手艺,每天的高峰期,周华锋至少有四五个小时,站在厨房里忙碌,腰酸背痛。“辛苦归辛苦,但也很有成就感。”周华锋说,自己的家乡是徽菜之乡,自己又是一名徽厨,将徽菜传承下去,继续发扬光大,这像与生俱来的一种责任。
吴瑞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朱庆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