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段残破的金属圆筒,静静地躺在灯光里。如果不是旁边摆有写着“黄继光牺牲处挖出的爆破筒”字样的说明牌,很难有人想到它曾性如霹雳烈火、令敌胆寒心惊,也很难想到它的旁边曾站过一位英勇无畏的热血男儿、一位视死如归的志愿军战士。
爆破筒,这个随着歌曲《英雄赞歌》的传唱而广为人知的兵器,如今就在眼前。它那因曾承受强力而开裂的两端,让人在感受到酷烈战场的同时,也让志愿军战士“双手紧握爆破筒,怒目喷火热血涌”的英雄形象浮现在眼前。
抗美援朝战争中,以美军为首的所谓“联合国军”武器装备先进,他们使用爆破筒主要是在雷场开辟通道或炸开铁丝网。志愿军的装备较差,近战攻坚类武器更是缺乏。于是,原本作为工兵器材的爆破筒,在志愿军官兵手中变换了“角色”,和莫洛托夫手雷一起被大量用于“解决”敌军的坦克和明碉暗堡。
爆破筒和莫洛托夫手雷威力较大,尤其是爆破筒,一旦在碉堡中爆炸,就可让敌人大量伤亡,因此常常令“联合国军”闻之色变。
但这种让敌人闻风丧胆的力量,更来自志愿军所体现出的英勇无畏。爆破筒需要短距离引爆,必须抵近目标才能使用。面对敌人的枪林弹雨,志愿军官兵每次使用爆破筒,都要冒极高风险,甚至付出生命代价。
“二级战斗英雄”龙世昌两次将拉燃的爆破筒塞进敌人地堡,都被敌人推了出来,紧急时刻,他毅然用胸口死命抵住爆破筒的一端,炸毁了敌人地堡。“特级战斗英雄”黄继光在所携带爆破器材用完后,毅然从地上一跃而起,用伤痕累累的身体堵住了敌人的枪口,用生命为战友冲锋开辟了道路。正是凭借着这种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,志愿军官兵一次次把爆破筒塞进敌人的碉堡和工事,让其释放出摄魂夺魄的巨大力量。
这种气概与精神,对敌人来说是震撼,对志愿军官兵来说,则是力量源泉。凭借这种宁折不弯、殒身不恤的血性胆气,志愿军官兵用手中的武器,开辟了一条条通往胜利的道路,树起了一面面不倒的战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