通版阅读请点击:
展开通版
收缩通版
当前版:A06版
发布日期:
迫击炮:打出武器装备的超常效能

   
  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,收藏着一门志愿军迫击炮手樊金明使用过的60毫米口径迫击炮。该炮长677毫米,全炮重克,看似身形小巧,却在樊金明手中屡建奇功。
  1951年3月下旬,志愿军第26军76师226团7连炮排排长樊金明带领1个炮兵班配合步兵2排坚守祝灵山前沿阵地。战斗中,2排排长张守玉牺牲,敌人蜂拥而来……樊金明一边用60迫击炮连发数弹命中敌群,一边指挥战士用手榴弹、石头打击敌人,守住了阵地。此次战斗,他1人毙伤敌百余人,荣立一等功,获“二级战斗英雄”荣誉称号。
  樊金明使用的这种60迫击炮,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堪称志愿军的“重武器”。从单枚炮弹威力上看,它不如82毫米口径迫击炮,但凭借携带方便、机动灵活等特点,它的参战频率很高,常常伴随步兵发起冲击,部分弥补了志愿军连以下分队火力不足的短板。
  志愿军使用的60迫击炮来源有3种:一是国民党军队参照法国布朗德式轻型迫击炮仿制的31式60迫击炮,射程超过1000米,解放战争时期被我军大量缴获。二是新中国成立前后我军兵工厂生产和改进的60迫击炮。三是战场上缴获的美式60迫击炮,最大射程1800米。
  这些迫击炮虽然来源不同,但在抗美援朝战场上,它们和82迫击炮一起,成了志愿军手中的作战重器,催生出一批又一批弹无虚发的“神炮手”。
  志愿军第15军45师135团迫击炮手彭良义在上甘岭战役中,冒着敌人的枪炮袭击,凭借过硬的射击本领创造了用86发炮弹毙敌121人的纪录。此次战役中,同一个团的迫击炮手唐章洪在敌人猛烈的炮击下,用手中的迫击炮不断向高地前沿发射炮弹,支援步兵坚守阵地,身负重伤后,他仍用右手抱着炮筒,左手装填弹药,先后歼敌400余人。
  凭借对迫击炮的熟练使用,志愿军取得一次次胜利,粉碎了美军一个个图谋。美军的一些报告也提到,志愿军的迫击炮手很懂得控制火力,总能精确打击到美军的重要目标,打出超过火炮本身性能的炮击。
  时移世易,昔日的功勋炮已被陈列于荣誉殿堂,但所承载的精神永远不朽。决定战争胜败的是人而不是武器,敢战、善战、胜战的红色基因仍在被一代代传承。据《解放军报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