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报讯 省人大代表朱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出,目前安徽省儿童友好城市高质量建设的差距主要在于缺乏全民意识、缺少主体联动、缺失内涵建设和缺少文化标识,建议全面推进安徽省儿童友好城市高质量建设。
朱浩表示,社会各界对“儿童友好”概念的知晓度相对较低。目前,各级政府在社会层面的宣传力度和广度滞后。
“目前我省缺乏儿童友好城市的总体战略,城市规划、决策、建设、运行和管理等方面缺少儿童视角。”朱浩认为,儿童友好城市不等于儿童友好“空间”。空间与设施的供给,只是儿童友好的载体构建,是儿童友好初级阶段。儿童友好是一个涉及家庭、社区、学校、城市等多维度的系统工程,儿童的安全、养育、健康、游戏和参与等,才是真正的内涵构建。她建议,大力做好宣传引导工作。
“儿童友好城市建设需要秉持多方共建、多元参与的模式。”朱浩表示,要强化儿童工作“一盘棋”的协同共建理念,形成市政府领导、镇街主导、部门协同、社会支持、人人参与的工作格局。可积极探索“商社合作”“校社合作”等模式,通过政府购买专业社会组织服务,有效整合社会资源,将民间智慧、社会财富、企业平台、公益力量合理合法地合作共享。
朱浩认为,安徽应结合自身发展情况,因地制宜,积极探索安徽模式。“我省徽风皖韵,地方文化深厚,应该充分利用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,将丰富的文化内涵主动嫁接到儿童友好活动和项目中去,打造本土化的儿童友好城市创建模式。”
她建议,做好儿童友好硬件升级,打造文化特色空间,兴建乡土文化主题的儿童场馆,打造一村一俗的文化社区;做好儿童友好教育升级,开发徽文化研学活动。“立足当地文化优势,在校园内开发民俗文化课程,在校园外依托民间资源创新开发文化研学基地。”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记者 项磊 刘旸 姚一鸣 叶晓 徐琪琪 余康生 于源绮 实习生 张清怡 华震宇 汪菁 张燕 刘玉蝶 徐寒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