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2岁的赵明海是亳州市老年大学二夹弦课程的老师,从上世纪70年代起,他就在当地梆剧团工作,会作曲、会拉、会唱,是个多面手。
“二夹弦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,在民间一般被称为‘棉花小调’。”赵明海解释说,二夹弦不仅是皖北的地方戏,在苏北、豫东、鲁南也都十分流行。据介绍,二夹弦多为公子小姐、才子佳人的剧情,唱腔圆滑,如抽丝纺棉。“唱的时候,前一句的字尾要与后一句的字头相连,不能断音。”由于深受群众喜爱,还有着“听了亳州二夹弦,闺女媳妇都跑完”的顺口溜。
2018年,赵明海到校任教,考虑到学员们大多为“零基础”,他从最基本的咬字、发音开始教起,再接触唱段。“目前我带了两个班,一共有八九十位学生。”
李爱菊是二夹弦班的班长,从退休后才开始系统学习二夹弦。“我喜欢听二夹弦和梆子戏,但不太会唱,学习了之后我才发现,唱二夹弦需要用本腔发音,再用小腔托音,这样才好听。”说着,李爱菊哼起了自己熟悉的唱词:“书房门前一呀一枝梅……”
每周,李爱菊都要在学校上两节二夹弦课,回家后则利用空闲时间练习各种唱段,“赵老师教得特别细致,再加上我自己喜欢研究,所以进步比较快。”在中国(亳州)第四届二夹弦戏曲大赛中,她获得了优秀奖的好成绩。“自从学习二夹弦之后,我唱梆子戏时也有了明显的进步。”李爱菊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