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“揽辔澄清”出自南朝宋·范晔《后汉书·党锢传·范滂》:“时冀州饥荒,盗贼群起,乃以滂为清诏使,案察之。滂登车揽辔,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。”当时冀州发生饥荒,饥民纷纷起来造反,朝廷就任命范滂为清诏使去考察情况。他接到任命,感到责任重大,所以在临行时,骑在马上,手执细绳,对随从说:“一定要查明真相,澄清天下。”他还没有到冀州,那些贪官污吏听见风声就扔掉官印逃走了。
范滂(pāng)(137-169)东汉官员,字孟博。《明正德颍州志》载其为汝南细阳人(今安徽省太和县)。一说是汝南征羌(今河南漯河市召陵区)人。范滂,年少时便励志清廉,因“清节”为郡人称道。有关范滂的故事,《后汉书》有《范滂传》《党锢传》两章,《资治通鉴》《后汉演义》都有详细记载。
《宋史·苏轼传》中曾有这样的描写:苏轼年少时,其母程氏教苏轼《后汉书·范滂传》,苏轼问母亲,如果他成了范滂,那母亲将如何?程氏回答:“你如果像范滂一样,我难道不能像范滂的母亲一样吗?”后来苏轼以天下为己任,遇苦厄而不悔,多是受到范滂影响并以之为典范的。
据《太和县志》记载,建宁二年(169年),朝廷大肆诛杀钩党之人。诏书下来后,立即追捕范滂等人。督邮(负责监督和检查地方官员行为,确保政令传达和执行)吴导到了县里后,抱着诏书,自己关在驿馆中,伏在床上哭泣。范滂听说这件事后,说:“这一定是因为我!”于是自己立刻赶到监狱。县令郭揖十分吃惊,挂印,想要拉着范滂和他一起逃亡。郭揖说:“天下这么大,你何必还要在这里不走呢?”范滂说:“我死了灾祸就可以平息了,怎么敢因为我的事连累你,又使我的老母亲流离他乡!”他的母亲和他分别时说:“你现在可以和前辈李杜齐名了,死了又有什么遗憾呢!既然有了美好的名声,又要追求长寿,好事是很难兼得的!”范滂跪下来接受母亲的教诲,再三拜别而去。他回头对儿子说:“我想要让你成为坏人,但是恶事不可以做。让你成为好人,但是我不作恶。”这一年,范滂33岁。
相传范滂故里在斤沟(太和县今太和县阮桥镇斤沟村)对面,茨河南岸范庄,西北角有范滂故里遗迹,有范滂墓,墓前有石碑。1924年,太和知事丁炳烺立碑,上书“东汉明贤范滂之墓”。何时碑毁墓平,无从考证。范滂死后,葬在河南省确山县刘店镇东南约8公里的古庄村,后人为纪念这位东汉直臣,在他墓旁建起羌城寺。1983年,范滂墓被列为确山县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